中国领导干部网湖北频道(即湖北领导干部网)2015年11月11日武汉电讯:在荆楚大地、千湖之国的湖北省武汉市,古往今来有着“九省通衢”之美誉。当你在武汉市驾车顺着107国道往南行驶80公里左右,就是中华桂花之都、温泉名城咸宁市了。在咸宁市及107国道西边就是“鱼米之乡”嘉鱼县境内。嘉鱼县牛头山省级森林公园境内有梁廷伟先生早期创办的唯有“嘉鱼县牛头山少林文武职业学校”。
【注释:嘉鱼地属长江冲积平原,地面高程都在18-26米之间。东南部有鱼岳、大岩、牛头、蜀山等残丘39座,最高的大岩山为海拔243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河湖密布,较大湖泊有大岩湖、蜜泉湖、白湖、蜀湖、西梁湖、斧头湖等。全县通行赣语】。
嘉鱼县牛头山风景名胜区【南如禅寺】总负责人梁廷伟先生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爱心成功企业家,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对中华传统武术及佛教文化事业情有独钟。全心身地投入并涉及多种类运营策划项目(曾经是少林寺第三十三代皈依佛门的佛家弟子),现如今和福建省多位爱心企业家们鼎力合作,有心在原有的规模上重新扩修【南如禅寺】,双方深入接洽已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共识,为弘扬并传承中华禅宗文化与传统艺术远景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强强联合拓展重大举措即付诸于行动中。从即日起已正式启动“中国乡协南如禅寺佛学文化书画院暨牛头山写生创作基地”对接工作及筹成落实等相关事宜。(编辑:周云)
附录一:嘉鱼县概况: 嘉鱼县位于湖北省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含湖滨江,嘉鱼县古名沙阳堡,取《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义得名,是湖北省咸宁市下辖县,北与武汉接壤、南同赤壁市毗邻、东距咸宁市区40公里、西与洪湖市隔江相望。盛产粮、棉、油、麻、 鱼,素称“鱼米之乡”。全县土地总面积1017平方公里。地热西南高,东北低,平原、丘岗兼有。沿长江一线为冲积平原,约占面积的60%,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东南部为丘岗,约占总面积的40%,多为岭谷相间。县境内河网纵横源泊众多,大体上构成了“一山、三水、六分田”的自然格局。 嘉鱼县的经济特点是:农业基础较为雄厚,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第二、三产业相应发展。【1】滨江邻城,地理位置优越。嘉鱼县北临长江与武汉接壤,南邻蒲圻同赤壁市毗邻,东距咸宁市区40公里、西与洪湖市隔江相望。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水路以长江联通沿江各港;公路以嘉鱼──武汉、嘉鱼──咸宁、嘉鱼──蒲圻三条干线,联通武汉及鄂南各地;北面以汽车轮渡联结洪湖抵达荆州、沙市,并通过嘉鱼──蒲圻公路干线与京广铁路相联结,构成了水陆两便、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从地理位置看,东距武汉仅100公里,有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经济与技术辐射,发展城乡经济与技术联系,振兴嘉鱼经济。【2.】农业自然资源富,发展前景广阔。【3】.矿藏资源较为丰富,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附录二:【原创】漫谈“南有嘉鱼”鱼文化及民风民俗
(一)、“南有嘉鱼”是一种《诗经》文化,历史渊源流长。“南有嘉鱼”出自《诗经》。我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的《硕人》、《鱼丽》、《南有嘉鱼》等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诗经》当作历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供奉并沿用至今。“南有嘉鱼”最早就出现在《诗经》里,《诗经》自然成为嘉鱼的历史背景。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记载: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之。
《南有嘉鱼》这首诗中,虽未明确嘉鱼是些什么鱼(一些书籍中把嘉鱼看成一种味美的鱼类),却也提到了用这”嘉鱼“,备好美酒来款待嘉宾。这些都说明了鱼在当时有着特殊地位,常用来招待贵宾。后来的孟子把“鱼”与“熊掌”并列,都还可以看出鱼在先秦时期是非常珍贵的食物资源。
由此观之,《诗经》中的“嘉鱼”就不只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鱼,捕鱼也不只是一种劳动方式了,它们包含着太多的文化意义。嘉鱼县治由《诗经》而来。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园953年)以县治西北有鱼岳山,又盛产“嘉鱼”,因取《毛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义,命为嘉鱼县。
古为今用。这在嘉鱼县来说,是一笔无形的文化财富。在我国,人们很讲究文化的历史传承、文化渊源。很多人取名都取自《诗经》,“中国”一词就是最早出自《诗经》。因此,沿袭至今的嘉鱼县名出自《诗经》显然有着它的历史性和继承性意义,与嘉鱼的人文历史有着一脉贯通的关系。
(二)、“南有嘉鱼”是一种地理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南有嘉鱼”四个字已经准确地概括了嘉鱼县的历史渊源、地理方位、人文精神、经济发展、交通地位、地域特色等等文化要素。
“有”,这个形声字。意从肉,声从又。“肉”本指“肉身”、“身体”,引申指“实体”。“又”与“肉”联合起来表示“以手持肉”、“手持实体”。即手中有物。表示存在、所属、发生、出现、估量,表示大、多的意思。代表着嘉鱼物产丰富、生活富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江南多富裕,嘉鱼虽不是古时的江南,但毕竟还是在长江南岸,说江南并无可厚非。自古以来,凡是水路畅通的地域必是商贾云集,流通繁荣,嘉鱼亦是如此。
“嘉”,嘉者,美也;善也;夸奖,赞许的意思,延伸为幸福、吉祥。代表着嘉鱼的物产品质优质优良,人脉优秀,人文美好。嘉者,上等、佳等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南嘉大地,勤劳的鱼乡人民积极上进、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肥沃的土地,产出优良品质的鱼。
“鱼”,这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是一条鱼的形状。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古代,人们把所有水生动物都称作“鱼”。人类最早的养鱼记录始于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甲骨文中就有“鱼”的记载。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版图上可看到,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产区,而嘉鱼历为鱼乡,首当其中。“鱼”代表着嘉鱼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特产“鱼”物种,其特色、特点、都很特别。
自古江南多韵味。在长江中游南岸,一个如诗如画的江南鱼乡之地以“渔”闻名遐迩。勤劳的鱼乡人民自狩猎时代起,便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翩翩起舞、纵情欢歌,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史诗——水乡渔歌。
嘉鱼自古以来,长江穿境110公里,河湖、池塘星罗棋布,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建国以来嘉鱼就有30多处湖泊、8个水库。有湖北五大湖之一的西凉湖、斧头湖。境内较大湖泊有大岩湖、蜜泉湖、蜀湖、茶湖、珍湖、赤城湖、接里湖等。优越的湖泊资源,使嘉鱼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全县境内出产鱼类品种有80多种,占湖北省鱼类总数的七成以上。
在1019.53平方公里的县域版图上,水域总面积46.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52万亩的30%。2012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8.75万吨,渔业总产值12.87亿元,渔民纯收入达到8800元。独特的渔业资源铸就了全国水产百强县、湖北水产十强县、湖北螃蟹之乡、全国斑点叉尾鮰鱼苗繁殖第一县。
我国现有淡水鱼800余种。嘉鱼境内109种。县内原有鱼类81种,其中天然鱼类79种,引进国内外品种28个。历有草鱼、鲤鱼、鲫鱼、鳜鱼、鲇鱼、鲶鱼、鲢鱼、鳙鱼、鳝鱼、鳊鱼、鲂鱼、鲭鱼、魡鱼、鮊鱼、鳇鱼、鳡鱼、乌鳢鱼、䲡鱼、翘嘴白、鳜鱼、黄颡、黄鳝、泥鳅等21种。长江鱼类有中华鲟、长江鲟、鮰鱼、鲥鱼、胭脂鱼等。
嘉鱼古为长江故道,历来盛产鱼类,后发展为湖泊人工养殖,有悠久的养鱼史和捕鱼史。1978年列为国家商品鱼基地县。20世纪末期前,以青、草、鲶、鳙“四大家鱼”为主,那是因为在唐代,因皇帝姓李与鲤鱼的“鲤”同音,有讳忌皇族国姓,所以立法禁止捕捞鲤鱼,凡捕到鲤鱼必须放生,卖鲤鱼就会受到六十大板的处罚。渔民只好寻找其他鱼种养殖,草、青、鲢、鳙“四大家鱼”就在这个时期被人们当做主要养殖品种。20世纪中期引进非洲罗非鱼、美国斑点叉尾鮰、美国大口胭脂鱼等,以特色养殖为主。全县建有以斑点叉尾鮰苗种繁育为主的孵化基地26处,斑点叉尾鮰及其他优质鱼苗8亿尾,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斑点叉尾鮰苗繁第一县”。
嘉鱼这个江南水乡,灵秀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环境,处处展示着她的美丽和富有、古老和年轻、温柔和从容,处处渔歌声声:
天连水,水连天,渔歌飞出打渔船。船摇水,水摇船,渔歌声声唱丰年。唱的荷花红艳艳,唱的鲜藕节节甜;唱的鲤鱼跳龙门,唱的螃蟹爬上船;唱的河蚌吐珍珠,唱的白鹭舞蹁跹。船恋水,人恋船,金丝银网映笑脸。春风阵阵幸福来,水乡渔歌醉人间......
可见,南有嘉鱼,具备典型的江南鱼乡、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特征。由此呈现出的水乡文化、龙舟文化、呜嘟文化、湖畔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南有嘉鱼文化的主体框架,几乎都与“鱼”有着生息相关的联系。
民间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民间千古留存,是因为它的价值所在。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它是一切文化的根源。嘉鱼的民间文化犹如一个丰富的宝藏,尤其是有关“南有嘉鱼”的故事十分传奇动人!
在嘉鱼民间,普遍流传着一个关于“嘉鱼”的美丽传说。
民间传说中唐玄宗御封的“嘉鱼”是嘉鱼白湖出产的“嘉鱼”,叫“子午鱼”,是一种上等鱼。
在白湖西北岸,过去有座庙叫南鱼庙。相传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城南有个小村庄“南鱼周家”,有户世代捕鱼为业的渔民独居山嘴。一天夜里,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山嘴突然塌陷,成了一个深潭,房屋沉入潭底,潭底出了一种鱼,因其湖里的鱼只在子时和午时出窝,人称子午鱼。游出当时的白湖桥(系一石拱桥,桥下一小港排除白湖水,过县城南门外的南门桥,汇入大港——陆码河,经鱼岳山入长江。原白湖桥已于1959年淹入三湖连江水库)。平时人们很难看到,更难捕捉到它。子午鱼长尺余,比鳊鱼窄,柔嫩味美。
后人以为此鱼是神鱼,就在沉塌的屋后牛头山上建起庙祭祀神鱼,取《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义取名为“南鱼庙”,即南如寺的前身。庙旁村落即被名为“南鱼周家”。
子午鱼的品属不详,民间一般称为白鲶鱼。鲇鱼即鲶鱼。鲶鱼为底层凶猛性鱼类,属夜行性动物,惧怕光,喜欢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它一般不游动。
以后县官就年年用船经运河,进黄河,到长安,将活鲜的子午鱼运到京城进贡。
明代以后,陆路用快马,水路用水船。“白日风尘驰驿站,炎天冰雪护江船”描绘的就是当时往京城送鱼的情景,为了送鱼,千里水道要送几天。入清以后,进贡规模更为扩大,在京城设有专门的冰窖,每三十里立一站,白天悬旗,晚上悬灯,做飞速传递。送鱼人在途中不准吃饭,只吃蛋、酒和冰水,三千里路,要求三日之内送到。
子午鱼进贡,为时两百余年,至康熙二十二年之后方被废除。原因是康熙二十二年,看到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写的一篇很著名的疏状。开明的康熙皇帝见疏后,体恤百姓,免于劳民伤财,真的下令“永免进贡”,从此结束了鱼贡。可是,据说吃过鱼的康熙仍念念不忘,因此时常下江南吃鱼。
尽管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寄予了嘉鱼人民对“鱼”这一吉祥物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使得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不断地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并为之而编织出这一灿烂闪光的人文理想。多少代嘉鱼人民经过劳动创造,使一个美丽的传说变为现实!这不能不说是托了唐明皇的福!
鱼,为吉祥观赏物,能入诗入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祥和的象征,“金鱼”和“金玉”谐音,取名为“金玉满堂”;鱼,是鲜活的象征,人们总是更多地寄托了多吃鱼聪明灵活的美好愿望;鱼,又是美味佳肴,古人云“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鱼,意味着多多富贵、年年有鱼(余);鱼,是跳跃奋起的象征。如“鱼跃龙门”。
鱼与鱼乡人的思想观念甚为密切。鱼与爱情有关;可以借鱼来表达思念;鱼表现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
在嘉鱼的民间语言里仅鱼的俗语就有几百条,鱼的诗词更是浩若烟海。
以鱼为象征,智慧的嘉鱼人民也就创造了丰厚的鱼乡文化和浓厚的鱼乡风情。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寄托了丰富的内涵,然而,更深厚的意义在于,鱼跃龙门、鲤鱼翻身、龙腾鱼跃、鱼水情深、鱼米之乡、年年有鱼、双鱼富贵、双鱼戏珠、鱼传尺素、鱼雁传书、鲤鱼戏莲、鱼卵生子等等赋予了鱼积极向上、迎难进取、奋力拼搏、不屈不饶最美好的生命象征。
在嘉鱼县城的显目地段都有关于“鱼”的标识:
文庙山楼牌、发展大道十字路口、二乔公园、人民公园、迎宾路(原嘉鱼宾馆)等多处呈现“南有嘉鱼”的牌匾。沿湖大道湖滨广场“双鱼朝圣”的标识,雕塑由两条子午鱼向上飞起,浪花形成抽象的龙,寓意为嘉鱼县经济兴旺发达。牛头山滨湖大道环湖公园景观,由铸铜制作而成的铜鼎,鼎身刻有“南有嘉鱼”四字,鼎的每个隔面刻有双鱼荷花图案,鼎的双耳为鱼造型,每个角也雕刻鱼图案,鼎口高1.7米,鼎耳高2.2米,铜鼎以鱼图案呼应“双鱼朝圣”、“鱼跳龙门”雕塑。人民公园里“鱼形呜嘟”,一尊鱼形呜嘟雕刻。环湖公园牛头山下一尊“渔父归来”雕像,反映了鱼乡人民捕鱼归来的喜悦。
这些关于“鱼”的象征物,都折射出鱼乡人对“鱼”的喜爱。
在全国,以“鱼”命名的县名仅有两个:一个是山东鱼台县,一个是嘉鱼县。鱼台之名始于唐代,
嘉鱼有许多地名的命名都与“鱼”字有关。
隋开皇九年(589)嘉鱼名叫沙阳县,县城置为鲇渎镇,以其地多产鲇鱼(鲶鱼)而命名。
长江边的水码头即水路驿站,名为鱼山驿。古称驾部口,唐开元以后称嘉鱼口。
古时候嘉鱼就有一座山,叫木鱼山、鱼山。西临万里长江,江边突兀、石峰挺拔,“有鱼跃之象”,故又叫鱼岳山。县城取名叫鱼岳镇。
古往今来诗人描绘赞美它,留下了许多美好壮丽的诗篇。绝代诗篇,更真实地再现了嘉鱼的人文地理。鱼岳山,更形象地象征了嘉鱼人民的奋起精神。
民国时期有一副嵌字对联,将“鱼”字巧妙地嵌在了对联里,挂在县府大门:
更多的鱼歌谣、鱼谚语、鱼顺口溜表现了嘉鱼人民对“鱼”的美好寄托!
千百年来,嘉鱼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如鱼产品、鱼食品(簰洲鱼圆、陆口鱼糕)、鱼制品、鱼工艺品;鱼风俗、鱼歌谣、鱼诗词、鱼对联、鱼传说、鱼文章、鱼顺口溜;鱼家乐、唱鱼歌、跳鱼舞、吹鱼器(呜嘟)、鱼系列旅游等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南有嘉鱼“鱼”文化。它是“南有嘉鱼”的灵魂!这一文化现象以其淳朴浓厚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嘉鱼独特的地理景观!
(六)、“南有嘉鱼”鱼文化的精髓是饮食文化。
如果说中国的鱼文化是一种抽象的、理念的、诗意的文化,那么食鱼文化则是一种精致、精巧、精心的精品文化。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它展现的是另一幅精致面孔。
鱼乡的风土,养成了鱼乡人特殊的食性,造就了特有的“食生活”。进而,从食源到饮食过程,体现出浓厚的饮食习俗。在长江文化和楚文化熏染下,鱼乡的鱼文化灿烂夺目,尤其食鱼文化丰富多彩。
让人感受最亲切、最地道的是鱼乡的饮食文化。
逢年过节喜庆,餐桌上都少不了鱼圆。鱼米之乡的嘉鱼,几乎家家会做,人人爱吃。
大凡喜庆节日等招待亲朋好友的场面,酒席上必须有鱼圆登场,象征着全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在嘉鱼簰洲一带,宴席上每人发一条手帕,桌上的鱼圆每人三个,席上不吃,散席时按数由各人用手帕包好带走,带回家孝敬老人,所以“吃酒席”称为“吃圆子”。
古时,能吃到鱼圆是很珍贵的。鱼圆,没有相当厨艺的厨子是做不出来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次品尝到了江南鱼圆时就曾写到“一只鱼圆值万钱”。
鱼圆制作古已有之。起源于春秋楚文王时代。相传楚文王极爱食鱼,每次用餐,山珍海味可少,惟鱼不可缺。有一次他外出回宫,见做好的武昌鱼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料,一根鱼刺扎破了他的咽喉,这下可不得了。楚文王怒不可遏,大发雷霆,随即令人将司宴官斩首。从此以后,谁也不敢为他做鱼了。但楚文王又一天离不开吃鱼,这怎么办呢?于是,聪明的厨师将鱼斩头去尾,剥皮剔刺,剁成细茸,做成鱼丸子,小心捧上。楚文王吃起来觉得香鲜可口,也不用担心鱼刺卡住咽喉了。从此将鱼做成鱼丸成了荆楚一带的风气。鱼丸做得越来越诱人,尤其是春节前后,精制的鱼丸成为人们招待客人既方便快捷、又不失体面的好菜肴,也是江南一带的大众菜肴。
鱼丸到了嘉鱼,就创新为鱼圆了。嘉鱼做鱼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嘉鱼人靠捕鱼为生、以鱼为食,很早就懂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道理,因此将鱼食品做得非常精致。
在嘉鱼,人们最喜欢吃自己制作的圆子,一般不会去买礼品盒。尤其到了腊月忙年的时候,家家忙着打年货,街上人家有的不会做圆子,便会在街上店铺里订做。满大街大大小小餐馆做圆子,都拿出了绝招,挂着高高的招牌“正宗簰洲圆子、现场加工”,门前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圆子,店后面便是加工作坊。
而腊月的乡村,家家户户便会传出来“嘭嘭嘭”的响声,那是在用刀剁肉鱼做圆子,这声音我听了二三十年了。也只有听着这声音的时候,才会感觉过年的气氛;如果哪年听不到这声音了,那过年的味就淡了。乡下人家场子大,人手多,家业全,你看做圆子的人家:菜刀案板、葱姜蒜酱、味精胡椒、食油盐米、鸡蛋生粉;油锅、捞子、簸箕、篮子;锅碗瓢盆、大小蒸笼、木柴火、柴火灶;从劈鱼到剁肉、从鱼红到搅拌、从配料到成型,直至出蒸笼等等,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呢,仅鱼一项就有杀活鱼、片鱼片、剔鱼刺、刮鱼肉、打鱼茸、拌鱼肉、搅鱼浆、团鱼圆的工序,有时还会手忙脚乱的,嘴里还哼着小调或叼着一支烟......外加写大红对联贴对联的,圆子刚出蒸笼、还冒着热气,大师傅或小孩就会不顾烫手地抓起一个喂到嘴里,然后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那景象才叫过年呢!
嘉鱼人做圆子,主要有豆瓣酱圆子、生炸圆子、簰洲圆子、豆腐圆子、珍珠圆子、藕圆子、酱肉圆子等,个个有如鸡蛋大小,比楚文王吃的鱼丸个要大、味要鲜、料要全、样要多。而最有地方特色的当属“簰洲圆子”了。
因嘉鱼地处长江边,且内湖众多,水源丰富,有史以来以盛产鲜鱼著称。“簰洲圆子”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鱼圆子,它起源于嘉鱼长江的簰洲湾。万里长江向东流,而到了嘉鱼簰洲湾却转折西流,形成西流湾,所以这里的鱼格外鲜活,用鲜活的江鱼做出的鱼圆子也就与众不同,在整个江南一带独树一帜,别具风味。
这种鱼圆子制作十分考究:鱼要先去皮剔刺,然后选择白色的嫩肉;猪肉要选择上好的肥肉;鸡蛋只用蛋清;葱只选白色的部分;采用蒸两道的方式。直接使用时蘸点陈醋风味更佳,是吃火锅的上选。煮面条、做汤也可以把圆子切成小片,那汤味甚是鲜美。它的食材采用:草鱼,猪肉膘,姜,葱,鸡蛋清,盐,味精,白胡椒,生粉适量。制作的时候:将草鱼剖开后取鱼白剁成茸,加上备料充分搅拌。蒸锅烧至沸腾,将鱼茸团成圆形状,上笼蒸八分钟左右即可,不可过火也不可缺火。
鱼圆在嘉鱼这个江南鱼乡不仅使悠远的鱼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承传和创新,而且已成为湖北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陆口鱼糕,是嘉鱼特有的风味,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相传战国时楚地有一家专门烹制鲜鱼的酒店,一年夏天,店主购进许多鲜鱼,客人少,剩鱼多,眼看鱼肉将腐,店主急中生智,做成鱼糕。食客尝后觉得鲜嫩可口,回味无穷,皆交口称赞,从此便以经营鱼糕闻名。鱼糕经后人不断改进,在用料和制作上,取肥大鲜鱼去刺、漂洗,加以适量的猪板油或肥肉,剁成肉泥,再加蛋清、生粉及生姜等调料,拌匀后入笼蒸熟,即可食用。若配上肉丸、猪肚、猪腰、木耳、黄花装碗更佳。鱼糕现为嘉鱼筵席上的贵重菜。
平常人家过年,吃团圆饭桌上必有鱼,而这桌上的鱼,大年三十一般不会动,留到正月初一甚至于正月十五,寓意“年年有鱼(余)”。
到了十冬腊月,尤其冬至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都要腌腊鱼,有的用烟熏腊鱼,叫家家有鱼(余)。腌制腊鱼,全是用七八斤以上的鲜鱼,从背脊剖开,清除杂物后撒上盐,再抹上酱油,腌上一个礼拜后,就要拿出来挂在窗外晒太阳了,晒在阳光下,金黄黄的闪闪发亮。一般人家少说也要腌上二三十斤,大户人家要腌上百斤。晒上几个太阳后,就用刀切成小块,每天晒每天边吃,吃不赢就用各式调料调理后放入坛子里“糟”着,随吃随取,一直吃到来年夏天甚至过年,也是年年有鱼(余)。
在中原地区现仍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的习俗。长辈百年之后,子孙后代扫墓,必用鱼、肉、鸡三牲祭奠。“无鱼不成礼”,新春佳节,你来我往,互相拜年,小伙子订亲,大姑娘出嫁,祝寿拜年,鱼是必不可少的礼品,象征“吉庆有鱼(余)”。古诗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特别是作为地方民俗集中表现的婚礼,处处离不开鱼。旧时订婚,男方要向岳家送一对大鲤鱼,谓之“双鲤行贺”;出婚前,女方总要绣一对“鸳鸯戏水”的枕头,表示男女你情我愿、白头偕老;新婚嫁妆上贴“鱼水交欢”图案,祝愿夫妻和美。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产生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嘉鱼民俗里面,最典型的有:年三十的鱼一直要放到正月十五,象征着年年有鱼(余);亲朋好友送礼必送大鱼且贴上贺字,叫无鱼不成礼;办大事如婚丧娶嫁的酒席必须有鱼,叫无鱼不成席;逢年过节丰盛的大餐必须有鱼圆子,叫团团圆圆等等,尤其是鱼圆、鱼糕这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老饮食文化在鱼美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民俗无处不展现出鱼乡人民对“鱼”的敬奉!
俗语说“一招鲜,吃遍天”。真是不假。在县城的江边,有一条街叫“江鲜一条街”。这里的鱼美食,大都是以长江的鲜鱼为主,形成了鱼美食一条街。
明代兵部尚书方逢时,是地道的鱼乡人,曾诗云:
家住大江边,江鱼入市鲜。
得来频佐酒,不费大官钱。
明朝管时敏以秀才徽拜楚府长史,曾到嘉鱼时作诗《嘉鱼口》:
桃花江上驿,春水买新鱼。满尺银堪比,千鳞锦不如。
因歌悲楚客,每食感王余。江海亲朋少,谁传一纸书。
这些鱼美食餐馆都是平民餐馆,招牌上一个大大的“鱼”字,极有特色。没有豪华的星级酒店,没有宽阔的街市马路,但却有着车水马龙的人流,有着鱼乡风味的小吃文化,有着鱼乡人津津乐道的自在。大凡到这里来的人,都是慕“鱼”而来。
走进鱼乡街市,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馆、小吃摊点处处可见,最吸引人的是,几个夜食一条街,通宵达旦,灯火辉煌,游人不绝。招牌上多以鱼字命名如某某鱼庄、某某鱼家等等。菜肴多是以鱼为主,吃法很特别。走进餐馆,拿起食谱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鱼食谱。一桌宴席上,鱼的菜肴就占大部分。鱼乡招待来客,最好的上等美食就是品尝鱼,似乎要是少了这道菜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凡有酒席,必须有鱼。因此,“无鱼不成宴”成了约定俗成的民风。鱼乡食鱼,尤以鲜美软嫩见长。除传统的煎、煮、烧、烤、蒸、炖、熏、炒之外,鱼乡人尤擅将鱼进行精加工,把鱼做成鱼丁、鱼片、鱼糕、鱼丸、鱼氽、鱼面。让人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回味无穷。各种风味独特的鱼制佳品,引来了八方仙客。
自然风光因民俗文化而增色,地域特色因传承创新而添彩。嘉鱼的自然地理传承了浓厚的民俗民风做文化底蕴,将是锦上添花!
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嘉鱼自殷商末年已有池塘养鱼的说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蕴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嘉鱼人素来爱鱼,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鱼与嘉鱼传统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鱼”这一艺术形象,也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视觉象征符号之一,被勤劳、勇敢、善良的鱼乡人民赋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内涵,承载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和审美哲学。
中国鱼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嘉鱼更是如此。嘉鱼,有着悠久的捕鱼史,在长期人鱼江河湖泊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不仅人们的饮食有浓厚的“鱼的味道”,而且还渗透到本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江南湖乡,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人们跟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祖们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嘉鱼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祖先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文化财富,赋予了“南有嘉鱼”的历史意义,嘉鱼的“鱼”文化必将伴随着嘉鱼经济社会的发展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