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每个中原人都会深切地感到,有一股巨大的能量在支撑着我们守根铸魂、凝神聚力。这能量,就是深厚无比的中原文化。
凝神聚力,传递崛起正能量
1月7日,2012“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中原人民的优秀儿女马俊欣、左春秀、刘洋、李玉萍、李权卿、李守禄、李博亚、胡发生、曾伟等,在如雷的掌声中走上领奖台。他们是这个年度涌现出来的“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险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包容宽厚河南人、忍辱负重河南人、自尊自强河南人、能拼会赢河南人”的代表,他们属于由史来贺、常香玉、吴金印、李文祥、张荣锁、任长霞、魏青刚、洪战辉、王百姓、谢延信等英模人物组成的光荣而宏大的队伍。
支撑和凝聚这支队伍的,是新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为内容的“三平精神”。这些精神,源于“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在中原儿女的精神血脉里奔涌。
文化使我们凝神。我们将中原人文精神在新时期引发出来的新创举、新形象,写进新闻、写成小说、排成戏曲、拍成影视剧,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取之不尽的正能量。
文化使我们聚力。我省利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阳太昊陵庙会、河南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等文化载体,不仅使华夏儿女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为中原经济区积聚了人气、财气、文化气,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
勇于创新,文化老树开新花
1月7日,从北京传来捷报:越调《老子》获得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从而使我省成为全国唯一在该奖项上获得“七连冠”的省份。这是中原文化创新的又一佳绩。
传承离不开创新。在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运用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让文化老树发新枝、开新花,已成为我省文化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创新工作模式。利用文物大省的优势,创造了远离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地下封存保护、地上标识展示的“殷墟模式”,以传统宇宙观为主线汇聚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物建筑精品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模式”,为全国文物保护工作探索了新路子。
我们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利用和宣传机制,全省文物保护科技、科研水平等多项指标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
创新艺术手段。说到这些年我省文艺精品在全国屡获大奖的奥秘,省剧协主席李树建说:“一句话:创新。具体说,就是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当代审美理念和全新的表现手段。”正是沿着这个思路,5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创作并推出京剧、豫剧、越调、话剧、舞剧、木偶剧、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100多台重点剧(节)目、近200个优秀文艺节目,使“河南戏剧现象”风靡全国。而一系列“中原文化海外行”活动,更以五彩缤纷的艺术形式,带着中原文化走出国门,极大地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创新产业项目。去年6月,中原地区科技含量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旅游项目——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一期工程方特欢乐世界正式开园。在这一文化产业龙头项目的带动下,2012年我省在建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投资额超过700亿元。一条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化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正在中原大地铺开。
惠民共享,文化之光照城乡
文化的终极目的是为民、惠民、育民。
对此,武陟县木城镇和平街居民张文生深有体会。利用在农家书屋学习到的汽修知识,他成为当地有名的汽车修理专家。“比外出打工还挣钱哩。电视台不是问‘你幸福吗’?我觉得幸福。”他说。
幸福来自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我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资4亿多元,对全省1705个乡镇文化站进行达标升级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文化场馆基本实现免费向公众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全面推进,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张文生一样感到幸福的还有安彩社区金秋艺术团团长王秀兰。她带领着平均年龄60岁的团员们长期活跃在安阳殷都区文化大院里,唱歌跳舞,其乐无穷,感受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温暖。
温暖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5年来,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投入4731.4万元,“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在全省1863个乡镇演出9278场,把文化送到了3000多万群众的家门口。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不断创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周口一元剧场”、“邓州文化茶馆”、“舞动漯河大家跳”、“洛阳市民狂欢月”等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在中原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文化真正走到了群众身边。
过去5年,中原人民敬畏文化、学习文化、振兴文化、服务文化,传承着、创新着,大步走向文化发展新高地;
如今,中原文化沿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指示牌,唱着、跳着,释放出极大的正能量,全力助推中原崛起。
河南:落实十八大精神 建中原文化强省
“党的十八大做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决策部署,为文化产业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谋发展、重质量、求效益,在建设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国中有所作为。”郑州小樱桃卡通公司总裁、河南省动漫协会会长张国晓说。
今年以来,河南明确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原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基础框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到2020年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
动漫创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仅郑州市目前就有动漫企业80多家,推出了大河小子、小樱桃、小司马光等一批具有中原特色、中国风格的“河南制造”动漫形象。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不断提速,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原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说,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原文化强省,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加快推动中原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进一步理清思路、谋划出路、走出新路,举亮点、抓重点、攻难点,切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河南文艺、文化、文明工作中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河南正掀起新一轮文化建设热潮,话剧《红旗渠》、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王屋山的女人》《刘青霞》《苏武牧羊》、舞剧《太极》、电视连续剧《大河儿女》等一批精品力作相继推出,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河南文化走出去工程等顺利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铺开。
变“文化制造”为“文化创造”,成为中原人不懈追求。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以“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品牌呼之欲出;中原作家群、中原戏剧家群、中原书风、中原画派、中原诗派、中原学派等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原文艺现象、文艺形式、文艺流派雏形初现。
“我们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描绘着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