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从1993年刘巧云部长发起,由张新芝、王德英、焦进文、张焕书等一批老同志共同参与,经过十几年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形成了今天的良好局面。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993年和河南冬阳影视公司联合拍摄了《中国百家姓系列片首集——张氏源流》电视片,相继在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放。
2、分别于1994年10月、1995年2月,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召开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张姓起源于濮阳。并整理出版了张姓起源论文集——《龙乡寻根》一书。
3、在专家学者论证的基础上,濮阳县张姓起源考察小组分别到北京、郑州、开封、太原、河北清河、清丰、内黄等市县,走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和方志工作者,实地考察了古黄河、古清河故道,对张姓起源“三说”——河北清河说、山西太原说、河南濮阳说,进行了充分论证,确认张姓起源于濮阳。
4、热情接待了来濮寻根谒祖的国内外张姓宗亲,结识了新朋友,增强了亲情友情,扩大了濮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近几年,相继接待了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台、闽、粤等地区张氏宗亲组织莅濮寻根谒祖40多个团队数千人。其中有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著名华人企业家张晓卿先生,拿督张仕国先生,国会议员张泰卿先生;有泰国顺和成集团总裁张锦程先生;有新加坡优联能源集团总裁张建安先生;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于鸿举博士;有台湾省张廖简宗亲会张振东、廖运权先生,台湾河南同乡会张天佑先生;有福建省张氏委员会主任张森霖先生等海内外张姓著名人士率领的观光旅游寻根拜祖团队和姓氏研究组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会分别于2001年清明节、2002年4月18日和2004年清明节,在挥公园成功举办了“中华张姓文化寻根联谊大会”、“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得姓纪念大会”和“中华张姓始祖挥公清明公祭大会”,与会海内外张姓宗亲600多人,30多家新闻媒体作了采访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5、走出国门,宣传濮阳,广交朋友,把“张姓源于濮阳”宣传到全国及世界各地。从1996年至今,本会闫道忠、张广恩、刘善章、袁星晨、翟伟等领导同志,先后到东南亚的新、马、泰、菲等国和港澳地区访问,广泛接触各地宗亲组织和各界人士,介绍了濮阳,宣传了濮阳,扩大了濮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特别是2003年11月受马来西亚砂拉越张氏公会的邀请,本会名誉会长张建国、会长张广恩等一行18人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世界张氏总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张恳亲大会。并成功取得2005年第二届世界张氏总会恳亲大会的举办权。
几点收获:
1、“张姓起源于濮阳”的科学结论,得到了国内外张姓宗亲和姓氏历史文化研究机构的普遍认可。例如: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著名华人企业家张晓卿先生的族谱,原谱说“望出太原”,今已更正为“源出濮阳”,并在族谱中收录了朱绍侯教授和本会撰写的文章“张姓祖根在濮阳”的文章。
2、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为濮阳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牵线搭桥,作出了一定贡献。如:先后两次来濮阳县寻根谒祖的台湾省张廖简宗亲会领导人廖运权、廖善求、张振东,台湾省龙冈亲义总会张冠雄等人,都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他们说,台湾的根在大陆,大陆和台湾是一个中国,渴盼中国早日实现统一。
3、姓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受到历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如:挥公园及千亩森林公园的修建,历次大型寻根谒祖活动的举办都得到了市、县领导及社会各界在经济、物质、精神上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4、濮阳县的张姓研究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正进入到开发建设和扩大影响阶段。如:张挥公园已成为市八景之一,但硬件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使之上规模、上档次。应继续把“姓根”这块文章做大、做活、做好,成为濮阳对外开放的一张王牌,使之成为对外推介濮阳,让世界了解濮阳的载体。(编辑:张玉树)
重视历史文化 创造美好未来
濮阳县有六千余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一部濮阳史,承载着濮阳百万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今天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和谐的新濮阳,就要求我们重视历史文化,不断挖掘和光大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历史文化是濮阳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濮阳古称帝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期,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均建都于此,素有“中华龙乡”、“颛顼名都”、“帝舜故里”之称。春秋时期,卫国在此建都近400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10年居濮。战国时期,因城址位于濮水之阳,始称濮阳。秦朝时始置濮阳县,距今已有2231年。历史在濮阳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明。目前境内有各类文物古迹65处。其中,历史文化遗产11处,地表文物13处,现代文物12处。现存的名胜古迹有“中华第一龙”遗址;帝舜故里——瑕丘及姚墟;张姓源于濮阳的重要历史见证——挥公墓;记载宋代“澶渊之盟”的契丹出境碑及御井;中华民族融合的见证——元代唐兀氏祖茔及唐兀公碑;明代建筑“中心阁”;纪念明代濮阳籍八位名臣的“八都坊”;保存完好的明、清四条商业街等。
濮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造字圣人仓颉、张氏始祖挥公、改革家商鞅、军事家吴起、贤人柳下惠、政治家吕不韦、直臣汲黯、元代作曲家宫天庭等,都是濮阳人,因此,历史上就有“卫多君子”之称。
冷兵器时代濮阳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古战场”之称。夏商“昆吾之战”,楚晋“城濮之战”,秦末的“项羽章邯之战”,宋辽的“澶渊之战”等都发生在这里。
1987年,在县城西水坡出土了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虎图案,轰动中外考古界。1995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濮阳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取得丰硕成果。闭幕会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向濮阳市赠送了镌刻“龙乡”二字的铜牌,从此,濮阳被赞誉为“中华龙乡”。
濮阳是我国重要的姓氏起源地之一。据史书记载,与濮阳有关的姓氏有320多个,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濮阳的就有张、范、姚、秦、顾、孟、骆等7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张姓。濮阳是帝舜故里,其后裔达103姓,其中前十姓是陈、胡、袁、田、姚、虞、王、孙、车、陆,总人口数以亿计。“中华龙乡”、“颛顼名都”、“帝舜故里”和“张姓祖根地”已成为濮阳响当当的历史名片。
纵观濮阳古今,我们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树立保护意识。要把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列入党政重要工作日程,制定中长期规划,逐步实施;二是要树立资源意识。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对待,充分认识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对待历史文化,重要的是“古为今用”,要通过传承和发展,使历史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二、充分认识文化和发展的高度统一性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这一文化生产力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合理地含有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经济生产的全部特征,从而揭示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真谛。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题为“我们的创造性的多样性”的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所以,对于文化的认识,我们不仅应该看做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而且应该把文化和经济看做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文化又是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因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电子智能为标志的第三代生产力,其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与科技的崭新关系的建立。第三代生产力的特征便是当代文化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这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含量。
对于濮阳而言,有十分的丰富的根亲祖地文化资源,“龙文化之根”、“汉字文化之根”、“姓氏文化之根”、“孝道文化之根”,都深深地根植在濮阳这块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因此,弘扬和宣传中华文化之根亲祖地文化,不仅是宣传濮阳,推介濮阳,更是发展濮阳,创造未来的宝贵财富,要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濮阳的发展优势。
三、搞好历史文化研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中,对河南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中有一项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求“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中央的决定和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这一文化定位,为我们发展好濮阳的文化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关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主要是要建立以宣传、文化、教育、史志等多部门为主的领导机制,完善多个群众组织(如张姓研究会、舜裔联谊会、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分块实施的工作机制,整合专家、有关部门专业人员、教师、离退老同志等多方人才参与的工作队伍,系统地对濮阳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文物景点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挖掘整理历史古籍等有关历史资料,完善和丰富濮阳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和弘扬濮阳人杰地灵、奋发有为的文化精髓。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当前一是要统筹全县历史文化资源,搞好与“三化”①一体的发展规划;二是要就龙文化、姓氏文化、古城文化等资源分门别类进行考虑,能与城乡建设一体开发的,搞好产业化开发,需要进行保护挖掘的进行保护挖掘;三是要注重历史文化名片的包装和宣传,使历史文化发挥现实的宣传和影响作用;四是加强与上级文化、旅游以及有关高层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横向联合,提升我县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水平。
历史文化是我县的宝贵财富,实施“文化强县”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重视历史,弘扬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古为今用”、创造文化价值是我们的宗旨。只要我们放眼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大格局,紧紧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够创造濮阳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郭奎立,中共濮阳县委书记)
重视历史文化 创造美好未来
濮阳县有六千余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一部濮阳史,承载着濮阳百万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今天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和谐的新濮阳,就要求我们重视历史文化,不断挖掘和光大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历史文化是濮阳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濮阳古称帝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期,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均建都于此,素有“中华龙乡”、“颛顼名都”、“帝舜故里”之称。春秋时期,卫国在此建都近400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10年居濮。战国时期,因城址位于濮水之阳,始称濮阳。秦朝时始置濮阳县,距今已有2231年。历史在濮阳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明。目前境内有各类文物古迹65处。其中,历史文化遗产11处,地表文物13处,现代文物12处。现存的名胜古迹有“中华第一龙”遗址;帝舜故里——瑕丘及姚墟;张姓源于濮阳的重要历史见证——挥公墓;记载宋代“澶渊之盟”的契丹出境碑及御井;中华民族融合的见证——元代唐兀氏祖茔及唐兀公碑;明代建筑“中心阁”;纪念明代濮阳籍八位名臣的“八都坊”;保存完好的明、清四条商业街等。
濮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造字圣人仓颉、张氏始祖挥公、改革家商鞅、军事家吴起、贤人柳下惠、政治家吕不韦、直臣汲黯、元代作曲家宫天庭等,都是濮阳人,因此,历史上就有“卫多君子”之称。
冷兵器时代濮阳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古战场”之称。夏商“昆吾之战”,楚晋“城濮之战”,秦末的“项羽章邯之战”,宋辽的“澶渊之战”等都发生在这里。
1987年,在县城西水坡出土了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塑龙虎图案,轰动中外考古界。1995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濮阳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取得丰硕成果。闭幕会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向濮阳市赠送了镌刻“龙乡”二字的铜牌,从此,濮阳被赞誉为“中华龙乡”。
濮阳是我国重要的姓氏起源地之一。据史书记载,与濮阳有关的姓氏有320多个,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濮阳的就有张、范、姚、秦、顾、孟、骆等7姓,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张姓。濮阳是帝舜故里,其后裔达103姓,其中前十姓是陈、胡、袁、田、姚、虞、王、孙、车、陆,总人口数以亿计。“中华龙乡”、“颛顼名都”、“帝舜故里”和“张姓祖根地”已成为濮阳响当当的历史名片。
纵观濮阳古今,我们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树立保护意识。要把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列入党政重要工作日程,制定中长期规划,逐步实施;二是要树立资源意识。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对待,充分认识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对待历史文化,重要的是“古为今用”,要通过传承和发展,使历史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二、充分认识文化和发展的高度统一性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这一文化生产力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合理地含有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经济生产的全部特征,从而揭示了文化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真谛。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题为“我们的创造性的多样性”的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所以,对于文化的认识,我们不仅应该看做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而且应该把文化和经济看做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文化又是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因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以电子智能为标志的第三代生产力,其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与科技的崭新关系的建立。第三代生产力的特征便是当代文化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这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含量。
对于濮阳而言,有十分的丰富的根亲祖地文化资源,“龙文化之根”、“汉字文化之根”、“姓氏文化之根”、“孝道文化之根”,都深深地根植在濮阳这块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因此,弘扬和宣传中华文化之根亲祖地文化,不仅是宣传濮阳,推介濮阳,更是发展濮阳,创造未来的宝贵财富,要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濮阳的发展优势。
三、搞好历史文化研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这个指导意见中,对河南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中有一项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要求“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中央的决定和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这一文化定位,为我们发展好濮阳的文化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关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主要是要建立以宣传、文化、教育、史志等多部门为主的领导机制,完善多个群众组织(如张姓研究会、舜裔联谊会、历史文化研究会等)分块实施的工作机制,整合专家、有关部门专业人员、教师、离退老同志等多方人才参与的工作队伍,系统地对濮阳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文物景点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挖掘整理历史古籍等有关历史资料,完善和丰富濮阳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和弘扬濮阳人杰地灵、奋发有为的文化精髓。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当前一是要统筹全县历史文化资源,搞好与“三化”①一体的发展规划;二是要就龙文化、姓氏文化、古城文化等资源分门别类进行考虑,能与城乡建设一体开发的,搞好产业化开发,需要进行保护挖掘的进行保护挖掘;三是要注重历史文化名片的包装和宣传,使历史文化发挥现实的宣传和影响作用;四是加强与上级文化、旅游以及有关高层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横向联合,提升我县历史文化的研究开发水平。
历史文化是我县的宝贵财富,实施“文化强县”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重视历史,弘扬历史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古为今用”、创造文化价值是我们的宗旨。只要我们放眼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大格局,紧紧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够创造濮阳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郭奎立,中共濮阳县委书记)